2022年1月,华立大学集团更名为“中国职业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明确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随后一年,职业教育行业不断释放政策利好,民办高职教育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与行业迎来黄金期相比,中国职业教育交出的2022财年成绩单却显得有些“普通”,收入和毛利基本和去年同期持平,并无明显变化。
经历两度更名,在行业发展红利期,中国职业教育能否抓住机遇?
业绩平平
年报显示,2022财年公司实现收益9.08亿元,和去年基本持平,毛利为4.82亿元,与2021财年的4.71亿元相比变化不大,毛利率为53.1%,比去年同期下降0.3%。
值得注意的是,2022财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年内利润为2.6亿元,同比大涨81.1%。而好看的利润表现之下,公司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却未出现明显增长。亮眼的数字更多是由于上一财年出现大额非经常性支出,并不具备普遍的比较意义,事实上今年的纯利还未恢复到2021财年水平。
2021财年,华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院,公司因此向广东工业大学支出补偿费1.51亿元,这使得年内利润跌至近五年新低,仅有1.43亿元。但就算除去补偿费这类非经常性损益,仅从经调整纯利来看,报告期内的经调整纯利为2.64亿元,同比依然下降11.8%,呈现下滑的颓势。
而利润的“表现平平”和支出增加或许有一定关联。除了销售开支得到控制,2022财年行政开支同比增加11.65%至1.15亿元,财务开支同比大涨74.8%至1.11亿元。对于财务开支的大幅增加,公司称是因为期内筹集的银行及其他借款增加。
截至2022年8月31日,中国职业教育的借款为24.49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只有8.04亿元,和上一财年相比有所减少。同时,公司流动比率仅有0.62,面临着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张智峰曾因拖欠建筑公司工程款长达四年之久不还,被广州市中院司法拘留15天。债务问题,至今仍是公司身上未散去的阴影。
业绩增长乏力、利润呈现下滑、债务问题突出,与更名彰显的野心相比,这样的表现似乎显得有些“普通”。
资本市场持续遇冷
自上市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始终未能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上市当日开盘破发,此后股价一路震荡下行。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职业教育报收0.92港元/股,今年以来,股价还一度创造历史最低。
为何中国职业教育在资本市场持续遇冷?除了业绩问题,想象空间有限也是重要原因。中国职业教育旗下运营华立学院、华立职业学院、华立技师学院三所学校,全部收入都来源于三所学校的学费及寄宿费。业绩主要依靠学生人数增长和学费及住宿费提升来拉动。但2022年报显示,集团旗下就读学生人数为47131,同比仅增加1%,明显出现增长乏力的迹象。
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8月31日,除了华立技师的在校生人数同比有所上涨,华立学院的在校人数同比下降3.7%至17622人,华立职业学院的就读人数同比下降2.6%至18338人。华立学院可以颁发教育部认可的学士学位,华立职业学院能够授出教育部认可的大专文凭,所以两所学校的学生构成了集团旗下就读人数的七成以上。如今两所学校的就读人数都出现下降,释放出的信号并不积极。
学费方面,华立学院2022财年实现学费收入4.83亿元,同比仅增加4.4%,华立职业学院的学费为2.37亿元,同比甚至下降了4.6%。寄宿费方面,两所学校带来的收入同比均有下降。而且人均学费方面,华立职业学院和华立技师学院也都出现下降。这意味着,除了学生人数增长乏力,中国职业教育的学费提费能力也出现了滞涨。
财报还透露,截至2022学年末,增城校区可容纳28971人,学校使用率为80.9%,和上一年的92.7%相比有所下降,但这要考虑到学生人数下降的因素,增城校区的使用率事实上已经接近饱和。云浮校区可容纳8635人,学校使用率为68.2%,同比有所上涨。江门校区的学校使用率为23.2%,但仅可容纳23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