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以“示范—练习”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指向知识技能的熟练度,这种浅表化学习,缺失了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思维锻炼,核心素养不能落地转化,育人目标难以实现。而项目化学习指向学习的本质,致力于突破碎片化知识在学习表面的困局,引导学生在持续不断的探求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走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用大项目统整单元教学,让素养真实生长
学生需要一个能受到滋养浸润的环境,才能实现素养内化,落地生根。传统的教学,受课时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限制,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前后联系相对割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经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总有些意犹未尽。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大项目进行宏观设计,综合考虑知识逻辑与项目逻辑间的关系,可以将多课时的核心知识、核心素养目标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例如Photoshop模块的教学,教师通过“二十四节气宣传海报设计”这个大项目,将核心概念“图层”,核心知识“图片、文字处理”,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计算思维、信息意识及信息社会责任”融入项目中,经过确定主题、项目实施、成果展示三个阶段,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项目探究中,深入了解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知识,经历“先模仿,再创作”的海报设计学习历程,最终达成“灵活应用所学,自主设计海报,表达个人观点和思想”的目标。
学生在进行整体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历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构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知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科本质问题产生高阶思考,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得到不断强化,逐步拥有随着情境的变化主动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螺旋上升,形成核心素养。
用微项目展开课时教学,让学习真实发生
大项目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必须分解到多个子课时中,才能逐个突破,落实到位。微项目就是对大项目进行分解,在一两个课时内完成的微型项目。微项目学习保留了项目化学习的特点,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探究的平台,让学习真实发生。
以素养为指引确定微项目目标,让学生的成长有高度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微项目设计实施的首要环节,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例如“用表格呈现信息”微项目,有位教师设计了“学会美化表格,让表格更漂亮”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也定位于怎样美化表格这个技术操作上。然而这种缺少思维含量的浅层次学习,无需教师的引导,学生足以通过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去探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实际上,表格美化还有“能够层次清晰地呈现信息,有条理地表达个人思想”的深层次价值。因此,教学目标可修订为“发现、体验并理解美化表格的价值”,引导学生不要随心所欲地改变表格外观,要根据表格所要表达的内容去思考,带着设计思维去改变,让表格能“说话”,实现有思想、有内涵、有创意的表格美化。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教学活动显然不会仅仅聚焦于技术操作,而是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引领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和分享,应用表格美化技术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探寻技术背后隐含的价值。
以活动串联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什么,还要关注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价值最大化。如果单纯用知识点切分课堂教学任务,繁杂的知识点会将课堂时间划分得四分五裂,导致师生忙乱异常。教师需要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挣脱出来,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全面关照学生的学习,将知识点整合成为知识团,创设微情境,开展整体的、综合的、深度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感受学习的意义。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指向学生思维发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以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可迁移
好的课堂应该把思考还给学生,给予他们体验、推理的机会,培养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例如Photoshop“图片素材随心选”微项目的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给出的两个图片素材,设计一幅如图所示的海报,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经过分析形成可描述的初步解决方案,然后用问题链“如何选图片”“如何放图片”“如何调图片”,引导学生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最后才落脚到用技术去实现海报设计。
下一篇:红领巾爱学习|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