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人事大地震,打乱了宏�创始人施振荣原本惬意的退休生活。
11月5日,宏�董事长兼CEO王振堂表示,将于2021年1月和6月分别卸任CEO和董事长两项职务,总裁翁建仁将接替CEO一职。
在董事会的召唤下,已退休近10年之久的施振荣不得不重新出山,以变革委员会召集人的身份回归宏�,协助董事会组建新的管理团队,并为公司转型出谋划策。
刚过两周,施振荣的召集人身份再次发生戏剧性变化。11月21日,宏�发布公告说,王振堂和翁建仁突然双双请求立即辞职,施振荣不得已再接下宏�董事长和总裁的职务。
半个月,两次高层动荡,折射出宏�所面临危机的全面爆发。
在以王振堂为核心的第二代经营团队的带领下,这家科技巨头曾经一度接近PC行业的顶峰,但在过去的两年中,由于PC市场的萎缩和移动设备领域追赶不力,宏�的经营状况起起伏伏,虽偶有反弹,但止不住大势的滑落。
1976年创立的宏�,2002年将自有品牌和代工品牌分割,重新划分为Acer(宏�电脑)、BenQ(明基电通)、Wistron(纬创资通)。宏�专注个人电脑,为自主品牌;明基也是自主品牌,主做数码产品;纬创资通主营代工生意,这是其成长中重要的一笔。此后,宏�进入快速扩张期,相继收购Gateway、Packard Bell等公司。2021年,宏�借助上网本,战胜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大PC巨头。
但是,宏�成功押宝上网本上位后不久,就被iPhone、iPad抢去风头,上网本业务极速萎缩,瞬间从沸点降到冰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宏�过去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微软与英特尔(Wintel)的强大联盟,Wintel把软、硬件规范好后,再以快速大量的产品打进市场;其本身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研发,甚至制造也进行外包,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低价获取市场取得规模效益。
正因其成功的根基如此,面对移动设备市场,宏�内部发展意见一直不统一,以王振堂为首的保守势力认为,宏�不能动摇PC业务的根基。虽然其间尝试手机业务,但始终没有将其作为业务重点,而是将宝押在平板电脑身上,再一次错过机会。
以宏�、HTC等为代表的台湾发展自有品牌有两大困境,第一个是“对产品了解很多,对客户了解太少”;第二个则是,当趋势移转时,台湾企业无法及时反应,因而错失商机。
有个例子是, 2021年,宏�以60亿元新台币并购了倚天手机。但几年之后,曾经略有声势的倚天手机早已不见,宏�手机却仍处于试水阶段,一年出货量的乐观估计也只有100万~200万部。
“宏�虽然很了解自己手上的产品,却可能不那么了解客户,无法让客户变死忠。”《蓝海策略台湾版》作者、台湾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教授朱博涌指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宏�、HTC等为代表的台湾发展自有品牌有两大困境,第一个是“对产品了解很多,对客户了解太少”;第二个则是,当趋势移转时,台湾企业无法及时反应,因而错失商机。
据财经国家周刊称,除了战略方向失误,宏�内部的阻力也导致转型举步维艰。
比如,肩负宏�转型使命的触控事业群,就是因为内部各方势力之争,最终名存实亡。
成立之时,宏�触控事业群虽然招揽来陈国维任总经理,背后实际上还是由翁建仁整体负责,最初的业务圈定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地位与宏�电脑产品全球运筹中心对等。
但不到半年,在“PC为主业”的策略下,触控事业群的平板电脑业务就被并入在集团内地位一直强势的电脑产品全球运筹中心。2021年上半年,触控事业群的层级也被降格为宏�公司智能手机集团,仅负责中国地区的智能手机业务,人员缩编至不到70人。
然而,即便是这个智能手机集团的去留,也引发了激烈的争斗,智能手机业务也大有被电脑产品全球运筹中心吞并的趋势。
事实上,类似的内部博弈此前在宏�就一直存在,原CEO兼总裁兰奇的离职就是一个例子。
2021年,兰奇接任CEO一职时,宏�方面曾对外表示,“这表明了集团对兰奇总裁的高度肯定和信任”。
但这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业绩基础上,前述消息人士称,当2021年公司开始下滑后,高层内部对兰奇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当时,外界对于兰奇的离职原因着墨不多,仅有的一个说法也源自王振堂。他解释说,“兰奇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法与公司大部分董事不同,并且经过数月交流也未能达成一致。”
王振堂表示,他与兰奇在公司规模、发展、客户价值创造、提升品牌地位,以及资源分配和执行手段上均有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