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光积蓄、放弃铁饭碗,辞职去留学值得吗?
2022-07-28 11:03 来源: 在职硕博李梅老师
原标题:花光积蓄、放弃铁饭碗,辞职去留学值得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21年,一封只有10个字的辞职申请走红网络,由于辞职人任性潇洒的态度,也被网友称为“最具情怀的辞职申请”。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个名为“社会时钟”的概念,指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通俗来说,就是那句“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
出生那一刻起,社会时钟的秒针就开始转动,从上学高考,到工作升职,再到结婚生育,这是多数人共享并遵循的人生轨迹,一旦其中任何环节有所偏离,社会评价的天平就会滑向失败者的一边。
近两年,昔日红海变夕阳、大厂频频裁员、考公考编人数暴增等状况,似乎暗示任何抉择都要寻求最大化的“稳定”。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一些人想出去看看的脚步。
根据近日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意向留学群体中,毕业后再计划留学的意向人群比例也在逐渐攀升,从2021年的9%增长至2022年的15%。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关“辞职留学”的帖子数量有近万条,帖主的年龄从20余岁到40多、50多岁不等。无论此前的工作薪水颇丰,还是在旱涝保收的“体制内”,都有人选择抛下手头的一切重返校园。
但辞职去留学真的值得吗?“大龄留学生”不仅或将花光辛苦积攒的储蓄,还要在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愈加严苛的“年龄歧视”。于是,我们与3位30岁上下辞职去留学的人聊了聊,以下是他们的故事和思索。
因为学雅思抱头痛哭
Tom 男 34岁
今年秋季,我就要到荷兰读4年制的本科学位。
我不算爱学习的学生,是2021年毕业的法律专业专科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24岁时认识第一任太太,后来就一起开公司。但由于战略性失误,我们从月收入几十万元变成每个月要赔几十万元。在生意最不好的时候,太太选择离开了我。
之后,我入职一家东南亚外资企业,工作方向是会议会展,需要长期出差。虽不是互联网大厂,但工作时间也是“996”“007”,老板经常PUA员工。
在那儿工作时,有两件事给我很大震撼。因为长期压力和高强度加班,一位1982年出生的女同事在2021年5月确诊癌症,她还有个不到5岁的孩子。另一位接任她的工作后,后续又被领导逼迫辞职,可以说是被赶走了。这个月,我听说那位1982年出生的同事病逝了。
后来,领导想让我接任这份工作。我当时就思考,我不想得癌症,也不想被领导赶走。因为我妈妈之前也是癌症患者,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一下子林林总总的事情偏偏都发生在我身边。而且,我本来已买好房、车,打算和女朋友在2021年结婚。但因工作繁忙,见面时间越来越少,矛盾越积越重。2021年6月时,我们开始讨论分手,9月正式分手。差不多在那个时间,我就觉得要做出一些改变。
其实,我长时间以来都有留学的想法。少年时我有两次出国留学的机会,第一次签证都下来了,结果那年美国发生“911事件”。第二次是高中毕业,有亲戚介绍出国去读护理专业,但我不太看得上,就没去。
有次去美国参加亲戚的婚礼,去了趟斯坦福大学,看到那里的校园氛围,成绩平平的我第一次有了当好学生的念头。这可能在我心中种下了出国留学的种子。
于是,2021年8月,我辞掉工作,着手准备留学事宜。虽然我之前是法学专业,但中国大陆法系与欧美法系不同,很难转专业,我在工作中做得更多的也是商业管理的工作,与法律无关。恰好我哥哥在荷兰,我有朋友是做物流公司的。在和他们讨论后,我觉得以后荷兰跟中国的贸易合作会越来越多。从未来就业和公司合作方向考虑,最后选择申请海牙大学的国际物流专业。
整个申请过程还算比较顺利,但最痛苦的就是雅思考试。2021年5月我开始自学雅思,辞职后又花2万多元报培训班。虽然之前我在外资公司,但用不到英语。出国旅游倒是也能和人对话,不过那都是“散装英语”,单词、语法一塌糊涂。
说出来可能没人信,我一个30多岁的男人,因为雅思在家抱头痛哭。2021年10月我开始上雅思课,每天背70个单词,没做雅思题,觉得也不难。当时班里都是不到22岁的小朋友,关键我很爱打游戏,打得也不错,就开始摸鱼,带着小朋友一起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