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译言 译言 收录于合集 #言多必得 2个
2023年考研结束了。
根据数据,这次考研人数将突破520万,一战二战三战已经是屡见不鲜的考场常事。考研的目的是什么?
当高考失利被迫上了专科,为了证明自己真的不差,你连续三年考研,但每一次都在即将上岸之际,人生之船被拍翻在岸边……
当高考、考研、就业、成家这些人生大事在一步步紧追着你,而你的人生仿佛被注射了催化剂时,当生活与人生慢慢滑入缓慢、绝望的衰败之际……你决定拿出为自己准备的一万块钱读研学费,背上背包,只身一人来到新西兰。睡在房车、和十几个人合租、干体力活……在南半球的阳光中疗愈,在太平洋的海风中沉思,在皇后镇的音乐中过另一种松弛人生。
所有的这些都发生在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弗兰西丝·柯一人身上,三次考研失败,从主流社会逃离,远渡重洋来到新西兰过着万千网友羡慕的潇洒生活,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决心和财力。
我们采访了这位勇敢的主人公,透过她,我们看到在不敢松懈的生活节奏中,距离另一种人生的距离。以下是弗兰西丝柯的自述。
图|弗兰西丝_柯的视频频道
01
真空状态
做一些迎合主流价值的事情就是考研,说实话这几年过得非常的不像我,我现在回头看,经历了 3次考研之后,我当时认为重要的事情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那段时间,我仿佛生活在真空里。
真空的状态就是你不属于任何一个集体,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你就是你自己,你有一个目标,你身边好像有一些跟你类似的人,你们奔赴着同样一个目的,但是你们的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们每天都在复习同样的内容,你沉溺于英语、政治、专业课,你一天中24小时要按照比例分配给每个科目,你不需要和真实世界发生联系,你准备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12月的那两天,你的一年,都是为了这两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可以沉下心来去学一些你真正喜欢的东西的时间。我觉得这很珍贵,对我来说也是,但是珍贵的反面就是它因为太稀缺了,就是你没有办法跟真实的世界发生连接,就容易活的非常理想化。
第一年我选择考新闻传播学,对于政治和英语我复习的比较到位,于是第二年考纪录片时,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整理西方艺术史、哲学史、看电影和纪录片上,这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人生体验,我之前对这些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现在通过考研,建立了一套自己对于想做纪录片的体系,正是通过这这个所谓真空的时间,我不断地去通过自己的认知构建价值观,这个是那段真空的时间带给我的东西。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带给我的另外一方面东西,就是我确实活得太真空了。很多人都在说:“你这就是有钱人会做的选择”,其实我根本没有花很多钱,我甚至连补习班都没有舍得报。但是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你有这个时间去做这个事情,不需要你去赚钱就能做,这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我很幸运能够拥有这段真空时间,我在这段时间里享受知识、享受生活,但我知道这样的时光总有结束的一天,真空状态不能一直持续,总有一天我要与这个世界联系,与历史连结。
02
永远无法抵达的“岸”
黄灯老师在《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曾写道:“我的大学时代,教育目标指向的是为集体(祖国或社会)培养“人才”,而到我的学生,却变成了培养成为找到工作的就业主体,以温铁军老师的话,就是“把人变成资本化的一个要素”。
具体,是当代年轻人的成功追求,具体到一所学校、一个分数、一个岗位。
世界上本没有岸,当所有的目标都变成具象化的追求时,便有了岸。上岸,是考研人、考公人的奥德赛之旅,也是他们最热烈的狂欢。
可是,到底要上哪一边的岸,才是正确的选择?没有上岸之前的人生,仿佛是苦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生的方向随风飘转,但等真的上岸之后就真的能一劳永逸地留在岸上吗?
考研上岸后,你还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你怕不稳定,又要考公务员,考上公务员你就能一直留在岸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