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14点30分,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开始,这次论坛又被称为“桌布论坛”。论坛汇聚了全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会场内设有15张桌子,从高中生到诺奖得主,大家分组围坐在一起,把问题、公式与交流的各种想法都写在了桌布上,大开脑洞,畅所欲言。
这里,徐翊恒见到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文物理学家约瑟夫·泰勒。曾拿过“2017年空间站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三等奖的徐翊恒一直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所以论坛上我不只是听约瑟夫·泰勒讲,我也和他去交流。”
论坛后,约瑟夫·泰勒评价这群孩子,“有些学生年纪还很小,他们有些是高中生,有些是大学生,所以年龄范围很广,但每个人都有好的想法,并且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
“我有个想法,量子计算机和神经元计算机相结合起来,或者说跟机器人相结合起来,想做一个交叉的项目。”徐翊恒说这还在他的设想当中。
求知若渴 苦苦等待,他见缝插针和自己的偶像对话
在准备参加大会时,徐翊恒就拟定了问题和要咨询的专家。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余金权就是其中之一。
15点30分开始的沙龙时间,徐翊恒就一直盯着余金权。“我一看到记者采访完,立马冲了上去。”
他向余金权讨教了科研方向选择是否要注重应用前景、未来如何选择专业方向等问题。
“你现在年纪还小,属于打基础阶段,得练好基本功。要先有广泛的兴趣,再找到爱好,最后才是瞄准一个学科方向努力。你不要过早地背着负担,成天去想研究的东西能否进入实际运用环节。”余金权说,想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就不要过早地选择方向,限制自己,哪怕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改专业,只要你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没变。
徐翊恒回忆,当时余金权还笑着说,“当然,如果你不是想当科学家,只是想找工作,那么你的思考方式没问题。”
面对自己的偶像,徐翊恒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现在对科幻特别感兴趣,但还只是比较肤浅的想象,对科学理解的深度还有限,这个该怎么办?”
“你这个想法挺好,做科学家就得有想象力。”得到了余金权的鼓励,徐翊恒又开始寻找其他大咖。
“我之前参加‘太空集结号’做的项目是太空微动力对宇航员血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由于对传感器不太了解,自己查资料的同时,徐翊恒还咨询了一位教授,得到的方案在他看来不是很好,应该还有改进的方面
就这一问题,徐翊恒找到专家进行咨询。“他给我介绍了最近新出来的方案,准备之后在课余时间进行优化。”
意犹未尽 沉浸在和大咖们的交流中,他错过回渝的飞机
徐翊恒沉浸在和大咖们的交流中,意犹未尽,由于晚到5分钟,他错过了18点55分回渝的飞机,只得改签到21点。
10月30日凌晨1点,徐翊恒赶回了西南大学附中,而他整理完参加论坛的资料,已是凌晨三点。当天早上八点,在高三年级十班的教室里,徐翊恒已经坐好,他还是那个准备迎接明年高考的高三学生。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罗薛梅